洛南縣城關街辦小河村,將脫貧攻堅與美麗鄉(xiāng)村建設完美結合,以美麗鄉(xiāng)村建設助推脫貧攻堅,他們積極實施道路硬化、危舊房改造、土坯房改造、微小景觀建設、綠化美化亮化工程,將生態(tài)亮點打造成旅游景點,將美麗鄉(xiāng)村串聯(lián)成自然景區(qū),讓農村增綠、環(huán)境增美、農民增收。先后爭取項目資金290萬元,對3.6公里水泥路進行硬化,鋪設了1300平方米馬路磚,對1.1萬平方米民居涂白改造,對19戶貧困戶土坯房進行改造,栽植竹子2.3萬株,扎了竹籬笆300多米,實現了環(huán)境美化、門頭亮化、籬落綠化。
洛南縣按照“兩大模塊”標準,實施整村推進,重點解決貧困村道路、橋梁、供水、環(huán)境整治和貧困戶住房安全、院落硬化美化、“土坯房清零”等問題。先后籌措7萬噸水泥、3000萬資金,加大物資保障力度,對9534戶貧困戶生活環(huán)境進行全面提升改造。同時,積極發(fā)展美麗鄉(xiāng)村觀光體驗、特色美食、高端民宿、自駕騎行游等旅游產業(yè),實施一村一品戰(zhàn)略,大力發(fā)展核桃、烤煙、畜牧、養(yǎng)蜂、中藥材、萬壽菊等特色產業(yè),釀酒、釀醋、手工豆腐、草編、麥稈畫等手工業(yè),為增收致富開辟更多途徑。
“通過環(huán)境改善,有效提高了我們的收入,提振了我們致富信心,我們感到很幸福。”石坡鎮(zhèn)羅窯村的貧困戶樊建平說。“兩大模塊”的實施,為貧困戶脫貧攻堅“量體裁衣”,統(tǒng)一了標準,規(guī)范了程序,加快了整村推進的步伐。
轉變作風,脫貧路上“一個都不能少”
“轉變作風,是脫貧攻堅工作的核心。”在城關街道黨工委書記李亞鋒看來,包扶工作首先要轉變作風,轉變包扶方式,過去一說到扶貧就是想到要幫貧困戶訂規(guī)劃,發(fā)展產業(yè),幫貧困戶爭取低保、爭取救助資金,這種方式不但不能徹底解決貧困戶的貧困現狀,而且還會讓貧困戶產生“等靠要”的思想。李亞鋒認為,在幫助貧困戶過程中,不但要發(fā)展產業(yè),更要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,努力改善村容村貌,讓貧困戶激發(fā)脫貧的欲望與決心。
過去干部幫助貧困戶脫貧時,有存在“走過程”現象,有的認為“時間到了,群眾就脫貧了”,有的認為“這是虛事,檢查了到村上看看,貧困戶家中轉轉,定個計劃,年終寫個總結,就完事。”干部與群眾“兩張皮”。而在新一輪脫貧攻堅戰(zhàn)中,洛南縣落實“三項機制”,建立作風建設常態(tài)化機制和創(chuàng)新督查考核機制,在全縣上下形成脫貧強大合力。他們把脫貧攻堅成效作為干部評優(yōu)樹模、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,明確扶貧績效考核獎勵標準,用“三項機制”推進作風轉變、促進落實。
“我們連續(xù)1月都沒休假了,一定要把群眾脫貧的事做好。”這個患有高血壓、冠心病多年的城關街辦包扶干部余有生始終堅持在一線。但貧困戶們可能還不知道,余有生的妻子張會云在前段時間因車禍住進了醫(yī)院,全身9處骨折、顱內出血、胸腔積液,命懸一線,可奮戰(zhàn)在小河村脫貧前沿的余有生,卻只請了短短的一周假,現如今3個月過去了,妻子依然無法下地,生活無法自理??捎嘤猩鷧s笑著說:“我請了保姆在家照看妻子,小河村離不開我,我已和這里的貧困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。”
52歲的小河村扶貧干部劉彩霞,也患有心臟病等多種疾病,無法從事重體力活,但在包扶工程中,與群眾“一家親”,堅持不休假,深受困戶的喜愛。過去貧苦戶對包扶干部不“感冒”,態(tài)度是“不冷不熱”,甚至“冷冰冰”,認為干部扶貧是做樣子、走形式,但通過扶貧干部轉變作風,讓貧困戶真正享受到實惠,貧困戶對扶貧干部由過去的“不冷不熱”轉變?yōu)?ldquo;親親熱熱”。洛南縣通過轉作風、促脫貧,使包抓領導觀念發(fā)生了轉變,包扶干部包扶方法發(fā)生了轉變,貧困戶真正得到實惠,對干部的態(tài)度發(fā)生轉變,干群共享“魚水情”。